天氣極端化:熱到爆仲要開工!你諗過有咩保障未?
- Money Mono
- 8月1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炎熱成為新常態,工作環境面臨考驗
近年來,極端天氣在全球出現頻率明顯上升,香港亦未能倖免。夏季高溫日數不斷增加,工作人士尤其是戶外工作者,正承受前所未有的熱壓力。雖然天氣酷熱,許多行業員工仍需如常上班,甚至從事體力勞動,對身體健康構成威脅。然而,目前香港對於「極端高溫下工作」的制度保障仍屬初步階段,欠缺法定約束力。當氣候變化日趨嚴峻,市民實有必要重新思考:我們是否已擁有足夠的工作保障,去應對氣候危機帶來的挑戰?
香港高溫天氣加劇成新常態
根據香港天文台數據,本地氣溫持續上升的趨勢已非常明顯: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,全年平均氣溫達 24.6°C,打破歷史紀錄。
極端酷熱日數(即氣溫達33°C或以上)明顯增加:2023年錄得 58日,較1990年代平均的15日多出近3倍。
天文台預測,隨着全球暖化持續,香港平均每10年氣溫上升約 0.2°C,到本世紀中期,全年高溫日數或超過90日。
此等氣候變化,對建造業、運輸業、清潔服務、戶外餐飲等行業的前線員工,構成重大健康風險。
實際風險:高溫勞動可致中暑甚至死亡
根據職業安全健康局數據,戶外或高溫工作環境下,若缺乏適當休息、補水及通風,工人易出現:
熱衰竭(頭暈、血壓低、無力)
中暑(體溫升至超過40°C,可致昏迷、器官衰竭)
慢性健康損害(如腎功能下降、心臟病風險提升)
2022年曾有案例一名運輸工人於貨櫃場搬運貨物期間疑因中暑暈倒,送院後不治,事件引發社會對「高溫工作保障」的廣泛關注。
現行保障制度:仍屬建議性質,非強制執行
2023年5月,勞工處推出《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》,當中建議僱主按天氣風險級別(黃色、紅色、黑色)安排不同程度的工作調節,包括:
減少或暫停戶外高強度工作
安排冷氣休息區
加強水分補給與監察員工健康狀況
但該指引並無法律約束力,違反者亦不設刑罰,只屬鼓勵性質。實際上,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的基層員工,仍要在酷熱天氣下照常工作,保障非常有限。
市民可以如何預防與自保?
1. 熟悉天氣預警與工作權益✅
留意天文台「酷熱天氣警告」、高溫天數預報;
了解勞工處建議下的僱主責任,可作為與僱主溝通的依據;
知悉《僱傭條例》中關於「職安健」條款:若因工作引致中暑,僱員有權申請工傷賠償。
2. 主動與僱主提出工作調節要求✅
當高溫達紅色或黑色級別時,僱員可主動要求:
增加休息時間;
調整工作時段至早上或傍晚;
提供冷氣或風扇設備。
3. 爭取制度性改革與立法✅
呼籲政府將「高溫工作保護指引」法制化;
倡議設立「極端天氣工作津貼」,參考新加坡模式,於高溫警告期間提供額外津貼或休假;
工會及市民團體應向勞工處、立法會議員反映意見,爭取更清晰的保障界線。
參考國際做法:其他地區如何保障高溫下勞工?
地區 | 措施 | 特點 |
南韓 | 法規規定高溫日須設休息時間與冷卻裝置 | 違者可被罰款 |
新加坡 | 設「熱壓力警告系統」,僱主須即時調整工作 | 有熱病保障基金 |
澳洲 | 建築工地氣溫達38°C以上,必須停工或加密休息時間 | 強制執行、違者有罰則 |
這些制度說明保障工人健康與提高工作效率並非矛盾。
結語:極端天氣已到來,保障不能再等
天氣極端化已不再是未來的預測,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。對每日在烈日下奔波的香港基層勞工而言,一場中暑可能代價是健康,甚至生命。
保障員工免受極端氣候傷害,不應只靠僱主自律,更需要法律層面與制度層面的支援。作為市民,我們不單要關心天氣,也應思考:在工作與生活之間,我們是否擁有選擇與安全的權利。氣溫上升,我們的保障制度亦要跟得上。
留言